跳转到内容

铜化合物:修订间差异
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
建立内容为“'''铜化合物'''是含有元素铜的化合物,在这些化合物中,铜一般以+1或+2价态的形式出现,+3和+4价的铜化合物也是已知的。 ==二元化合物== 铜和非金属元素可以形成多种二元化合物,如CuO、Cu<sub>2</sub>O、CuS、Cu<sub>2</sub>S、CuN<sub>3</sub>以及铜的卤化物等。 ==铜的配合物== File:Tetramminkupfer(II)-sulfat-Monohydrat Kristalle.png|thumb|right|四氨合铜(II)离子…”的新页面
 
第11行: 第11行:
当氨水过量时,沉淀溶解,形成深蓝色的铜氨离子:
当氨水过量时,沉淀溶解,形成深蓝色的铜氨离子:
:{{chem|Cu|(H|2|O)|4|(OH)|2}} + 4 NH<sub>3</sub> → {{chem|[Cu|(H|2|O)|2|(N|H|3|)|4|]|2+}} + 2 H<sub>2</sub>O + 2 OH<sup>−</sup>
:{{chem|Cu|(H|2|O)|4|(OH)|2}} + 4 NH<sub>3</sub> → {{chem|[Cu|(H|2|O)|2|(N|H|3|)|4|]|2+}} + 2 H<sub>2</sub>O + 2 OH<sup>−</sup>
===Cu–X配合物===
铜和卤素可以形成Cu<sub>x</sub>X<sub>y</sub>簇,其中,Cu(I)和X<sup>−</sup>的配合物研究得较多。含Cu<sub>4</sub>X<sub>4</sub>L<sub>4</sub>结构的配合物已有数十年的研究,在19世纪70年代,Hardt等人首次报道了这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。Cu处于主族元素和过渡金属的边界,具有d<sup>10</sup>电子结构的[[碘化亚铜|CuI]]形成簇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结构。大部分Cu<sub>4</sub>X<sub>4</sub>配合物的研究包含了各类[[吡啶]]配体和[[膦]]配体,大部分这类配合物由于存在金属至配体(Cu→π*<sub>arom</sub>)或配体至配体(I<sup>−</sup>→π*<sub>arom</sub>)电荷转移,表现出独特的光学性质。他们还发现了一种含氮杂环的配合物,在77 K时的晶体中或凝固的[[甲苯]]溶液中,从肉眼来看发蓝光,而其固体的发射光谱表现为黄光,[[甲苯]]溶液的发射光谱表现为红光。这一现象被归因为两个能量相近但轨道不同的发射。在77 K下,配体至配体[[电荷转移]](I<sup>−</sup>→π*<sub>arom</sub>,XLCT)的高能量带占主导,而室温时低能量发射主导,其发光较弱。当单吡啶或单膦配体替换为多吡啶或多膦配体后,CuI簇和这些配体可以连接为二维链状或三维网状的结构,形成[[金属有机框架材料]]。

CuI可以和1,3-(4-吡啶基)丙烷(bpp)形成[CuI(bpp)]<sub>n</sub>、{[(Cu<sub>3</sub>I<sub>3</sub>(bpp)<sub>3</sub>)]·2PhNH<sub>2</sub>·MeCN}<sub>n</sub>和{[Cu<sub>2</sub>I<sub>2</sub>(bpp)<sub>2</sub>]·2PhNH<sub>2</sub>}<sub>n</sub>,它们分别在344、333和335 nm激发下发光,其最高发射峰的位置分别位于507、502和492 nm,这三种配合物的发光蓝移是由于[[苯胺]]分子间的N-H…I[[氢键]]相互作用以及Cu<sub>2</sub>I<sub>2</sub>簇降低了I<sup>−</sup>的电子密度,进而减弱了XLCT的效率。<ref>Solvent effects on the assembly of [Cu<sub>2</sub>I<sub>2</sub>]- or [Cu<sub>4</sub>I<sub>4</sub>]-based coordination polymers: isolation, structures,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. Cryst. Growth Des. 2008, 8 (10), 3810–3816.</ref>


==有机铜化合物==
==有机铜化合物==

2024年5月17日 (五) 02:27的版本

铜化合物是含有元素铜的化合物,在这些化合物中,铜一般以+1或+2价态的形式出现,+3和+4价的铜化合物也是已知的。

二元化合物

铜和非金属元素可以形成多种二元化合物,如CuO、Cu2O、CuS、Cu2S、CuN3以及铜的卤化物等。

铜的配合物

四氨合铜(II)离子有很深的蓝色。

Cu–O及Cu–N配合物

在水溶液中,二价铜可以以[Cu(H
2
O)
6
]2+
的形式存在,水合铜离子和水有很快的交换速率。向该溶液中滴加氨水,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:

Cu2+ + 2 OH → Cu(OH)2

当氨水过量时,沉淀溶解,形成深蓝色的铜氨离子:

Cu(H
2
O)
4
(OH)
2
+ 4 NH3[Cu(H
2
O)
2
(NH
3
)
4
]2+
+ 2 H2O + 2 OH

Cu–X配合物

铜和卤素可以形成CuxXy簇,其中,Cu(I)和X的配合物研究得较多。含Cu4X4L4结构的配合物已有数十年的研究,在19世纪70年代,Hardt等人首次报道了这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。Cu处于主族元素和过渡金属的边界,具有d10电子结构的CuI形成簇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结构。大部分Cu4X4配合物的研究包含了各类吡啶配体和配体,大部分这类配合物由于存在金属至配体(Cu→π*arom)或配体至配体(I→π*arom)电荷转移,表现出独特的光学性质。他们还发现了一种含氮杂环的配合物,在77 K时的晶体中或凝固的甲苯溶液中,从肉眼来看发蓝光,而其固体的发射光谱表现为黄光,甲苯溶液的发射光谱表现为红光。这一现象被归因为两个能量相近但轨道不同的发射。在77 K下,配体至配体电荷转移(I→π*arom,XLCT)的高能量带占主导,而室温时低能量发射主导,其发光较弱。当单吡啶或单膦配体替换为多吡啶或多膦配体后,CuI簇和这些配体可以连接为二维链状或三维网状的结构,形成金属有机框架材料

CuI可以和1,3-(4-吡啶基)丙烷(bpp)形成[CuI(bpp)]n、{[(Cu3I3(bpp)3)]·2PhNH2·MeCN}n和{[Cu2I2(bpp)2]·2PhNH2}n,它们分别在344、333和335 nm激发下发光,其最高发射峰的位置分别位于507、502和492 nm,这三种配合物的发光蓝移是由于苯胺分子间的N-H…I氢键相互作用以及Cu2I2簇降低了I的电子密度,进而减弱了XLCT的效率。[1]

有机铜化合物

有机铜化合物含铜–碳键,它们很活泼,易于形成氧化亚铜。它们常用于有机反应,并可通过格氏试剂、末端炔烃有机锂化合物来合成。[2]

参考文献

  1. ^ Solvent effects on the assembly of [Cu2I2]- or [Cu4I4]-based coordination polymers: isolation, structures,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. Cryst. Growth Des. 2008, 8 (10), 3810–3816.
  2. ^ "Modern Organocopper Chemistry" Norbert Krause, Ed., Wiley-VCH, Weinheim, 2002. ISBN 978-3-527-29773-3.